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302位真人故事
(资料图片)
“哇,近距离看野生狮子撕咬猎物,简直太刺激了!”我压低声音惊叹,觉得这一趟非洲草原真没白来。
我是无赖女士,今年34岁,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。
我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, 当妈妈后,带着娃开启了亲子旅行。迄今为止,8岁的大女儿跟着我走过19国,5岁的小女儿也去过11国。
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景,不过,在非洲草原上发生的事,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。
(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城)
打小,我经常跟父母一起旅行。幼儿园的假期,父母会带我去周边城市自驾游。到了小学,我们就会参加旅游团,去东南亚和日韩旅行。
在北京上完大学后,我去了牛津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,在牛津市这个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,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。
这些经历,让旅游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毕业后,我进入金融行业当交易员,和大学同学结了婚,在26岁成了妈妈。
在初为人母的手忙脚乱后,我找回了生活的节奏,自然地带女儿踏上了旅程。
大女儿半岁时,我就带她去了韩国济州岛,一岁半日本赏樱,两岁瑞士雪山徒步,三岁澳大利亚海岸线自驾。当时,我还怀着小女儿。
大女儿四岁时,我们去了菲律宾和鲸鲨浮潜,在瑞典和冰岛自驾环岛追极光,五岁时去了西班牙,深度游巴塞罗那。
(日本奈良喂鹿)
2020年,由于工作原因,我带着6岁的大女儿和3岁的小女儿搬到了阿布扎比。
阿布扎比是阿联酋最大的酋长国,而阿联酋整体是高度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,80%以上常住居民是外国人。
在这里,我消除了很多对穆斯林的误解。比如,大多数年轻人是一夫一妻制,一夫多妻的反而是少数。
观看体育比赛或者音乐会等活动时,当地的男人通常不穿长袍,很多女人也不穿黑袍,不戴头巾,而是换成日常的休闲衣服。
有意思的是,阿联酋的土豪很热衷养鸟,还会养猫头鹰。
有一次,我们就亲手撸到了一排猫头鹰。
猫头鹰的羽毛很柔软丝滑,手感超级蓬松,我才很轻很轻地摸一下,羽毛就像棉花一样陷了下去,感觉非常新奇。
(阿联酋土豪养的猫头鹰)
另外,阿布扎比的环境非常适合小孩,大半年都适合户外活动。
比较大的挑战是夏天太热了,最高温度高达50℃。为了避暑,我们会外出旅游,陆续探索了非洲、中东、欧亚的免签或落地签国家。
我们比较喜欢野生动物和户外活动,尤其喜欢非洲草原的野生动物保护区,曾一年去3次,还见识到了现实中的狮子王。
这位传奇狮子王叫做“小鲍伯(Bob Junior)”。
它统治了7年东非塞伦盖蒂草原中部地区,曾在很多纪录片中出镜,不仅是很多摄影师的心头好,也有很多互联网粉丝。
小鲍伯自幼展现出了好奇勇敢的品质,并成长为出色的猎手。
在兄弟的帮助下,小鲍伯占领了草原的C位,在部落内分享猎物。面对挑战者,它通常只是战胜后把挑战者驱逐出领地,而不会痛下杀手。
(关于狮子王“小鲍伯”的报道)
然而,草原的另一边,兴起了一个狮子七兄弟家族,它们以组团作战和下手凶狠闻名,据说所到之处一路杀尽,最后来到了小鲍伯这里抢地盘。
根据国家公园工作人员的分析,狮子七兄弟应该是提前做了计划,在小鲍伯和兄弟分开时,派三名雄狮,围剿落单的小鲍伯。
最终,小鲍伯永远离开了。
我们去草原时,小鲍伯刚离开半个月,营地工作人员说起来还是很伤心。
输掉地盘,丢掉性命,在自然世界中残酷又平常。 其实,不论是人还是动物,都在面对重重挑战,没有谁活得容易。
今年3月底,我们又去了非洲草原,看产仔季的动物宝宝。
短短一周里,我们看到了斑马、羚羊、平原巨蜥、鬣狗等十余种野生动物,被生命力量的深深感动。
(我在非洲草原上拍到的猎豹妈妈和宝宝)
3-4周大的猎豹宝宝,叫声就像小鸟叫似的;狮子妈妈趴在树上,垂着尾巴逗下面的小狮子;而还在吃奶阶段的小象,不太会用鼻子,只能把鼻子甩来甩去,捡一些妈妈吃剩的草。
最让我大开眼界的,是长颈鹿的“幼儿园”。
与其他动物家长亲自带娃不同,长颈鹿群会把幼崽放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地方,由一位成年长颈鹿看管,其他家长去附近的灌木丛找吃的。
几个小长颈鹿,会乖乖地蹲在“幼儿园”的草丛里,非常可爱。
我家的两个孩子也激动极了,看到每个动物宝宝都想养。
(“幼儿园”里的小长颈鹿)
最刺激的是,我们首次乘坐全开放的车,和狮子面对面吃了午餐。
之前我来野生动物保护区时,乘坐的车仅仅是顶棚开放的,但从狮子旁边开过去的时候,我也很紧张,生怕狮子扑过来。
而这一次,我们车的四周没有任何遮挡,狮子、猎豹等野生动物就在几米外活动。
为了安全,我们不能在车上站起来,或突然有大动作,更不能下车,这样才能被动物们当成车的一部分。
大人倒是容易做到,可孩子能做到吗?事实证明,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勇敢。
旅行之前,我提前给孩子看了视频,讲解在车上的注意事项。
(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,我们目睹动物迁徙)
我家小女儿在家的时候,如果吓到或者生气,就会尖叫。
但是,当真正近距离看到狮子时,她反而没有尖叫,只是小声地说“妈妈我害怕”。而且很快地放松下来,边啃肉干,边饶有兴趣地看狮子撕扯猎物的肉。
虽然多年以后,孩子们可能不记得旅行过的场景,但我觉得,只要真实发生过的事,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就算是平常的一天,在家里度过还是在楼下玩,也不一样。
我觉得,不一定要求孩子们一定记住什么,毕竟旅行是个自然的事,全家一起做些喜欢的事就挺好,不用刻意给旅行找目标。
如果真的是意义重大的特殊旅行,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去。
(在塞尔维亚,我们住在湖中央的漂浮木屋里)
有人问我,带小孩到处旅行,是不是有钱人的专属?我觉得并不是, 旅行和日常生活一样,丰俭由人。
虽然我和老公曾在金融行业工作,收入还可以,但也买不起北京喜欢的房子,更没有多少储蓄和投资。
只不过,家里没什么经济负担,我们心也比较大,所以更多地把钱用在旅行上。
我们有花费高的行程,也去过比日常生活还便宜的地方。比如去塞尔维亚、亚美尼亚等地旅行,比国内旅游还便宜。
我们曾去过格鲁吉亚滑雪,从阿联酋直飞,只要三个半小时。
按人民币算,滑雪场民宿大概每天300块钱,吃饭人均100块钱以内,这还是不刻意省钱的情况下。
(我们在瑞士泽尔马特徒步)
而且, 在大多数安全的国家,都能找到好玩的地方,没必要非得去某个国家。
结合自己的预算、家庭偏好(喜欢人文历史、山水风光还是海滩度假等),总能找到适合的旅行目的地。
不过,带孩子旅行确实要更费心,光是选择适合的航班时间,就需要注意很多。
孩子学龄前阶段,我们喜欢选能完整过夜的航班,最好能让孩子一路睡到站,这样我们比较轻松。
5—7小时的航班最麻烦,要午睡、陪玩、吃饭,即便给孩子看电子产品,也很难熬。此外,旅途中还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。
(在亚美尼亚,我们环赛万湖自驾)
有一次,我们在澳大利亚的蓝山国家公园徒步。
4岁多的女儿捡了根树枝当登山杖,突然脚下一滑,把树枝戳到了自己的下巴上,瞬间流血。
我们立即用清水处理,然后想找医院看看,但附近没有医院,只能回到住处涂了碘伏。
本以为等伤口愈合就行了,谁知过了一两个月,女儿的下巴上还有一点小脓包。
请医生挑开后,我们才发现,里面有一小块残留的树皮。
虽说后果不严重,但给我们提了个醒,以后要更仔细地处理外伤。如果感到不放心,即便路途较远,也要及时就医,还得买好旅游意外险。
如果想带孩子旅行的话,家长需要学习一些日常的医护知识,能对情况进行简单判断。
(在冰岛,我们环岛自驾看极光)
除了受伤,旅途中孩子还有可能生病。
有一次,我女儿发烧了,我们给她吃了随身携带的退烧药,做好基础护理,然后在住处休息了一两天。
想要尽量减少孩子生病,首先要避免孩子玩得太累。充分休息,免疫力才好。
旅行第一天,可能有时差,我们一般不安排什么行程,以酒店休闲为主。不管住酒店还是民宿公寓,我都会选择比较舒适的。
每天的行程也不会安排太满,遇到不卫生的地方,即使很好吃,我也不会带孩子吃。
我还会带好常见药品,比如退热止痛类、缓解腹泻类、抗生素和外伤药膏。如果发现不常见的症状,就会去医院。
(我们深入撒哈拉沙漠腹地)
很多人问我,带孩子旅行是不是要带很多东西,跟搬家似的?
其实,我和孩子旅行的行李比较简单,只拿必须要带的,可带可不带的就不要。
夏季的话,一家四口玩一周,我一般带一个托运箱子和一个中等大小双肩背包。冬季衣服厚,就再多一个登机箱,如果去滑雪,就换成雪板包。
如果孩子还吃辅食、穿尿不湿的阶段,我会去相对发达的地区旅行,这样尿不湿、奶粉等都可以在当地购买。
带孩子旅行这么多次后,最让我有感触的,是发现小朋友的视角多么有趣。她们能看到的很多东西,成年人已经自动忽视了。
孩子们会因为地砖的花纹、路边的小虫而开心不已,知名的景点倒未必让她们有多兴奋。
(我们在阿曼浮潜)
周国平也曾在《爱与孤独》中提到:“的确是孩子带我们去玩,去逛公园,去跟踪草叶上的甲虫和泥地上的蚂蚁。孩子更新了我们对世界的感觉。”
孩子们让我开始反思,原来很多美好就在身边,我们不应该忽略日常的小事,不要丧失这种与生俱来感知世界的能力。
至于旅行后孩子有什么变化,其实很难单独评价旅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。
即便姐妹俩都跟着我到处旅行,但她们的性格习惯也不一样。
姐姐已经上小学,安静话不多,但好动又爱体育运动。妹妹还在幼儿园,是话密的社牛(擅长社交)。
在一定程度上,旅行可能让她们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生活。
但作为家长,我觉得不用抱有具体的期待或目标,旅行不是一种任务,小孩子的成长会在真实环境里自然发生。
(在格鲁吉亚,我们骑马去卡兹别克的教堂)
我的育儿观,是让孩子按自己节奏成长,会参考对应年龄的平均发育水平,但不会严格要求她们符合所谓的标准,毕竟孩子的发育不是线性匀速的。
我希望她们能了解自己,探索世界,有能力让自己保持身心健康,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。
东亚文化习惯把教育目标定为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,好像社会地位更高,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。
但我在生活中看到,太多人活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。
所以我觉得,还是身心健康,正向思维,对长远的人生更有帮助。
目前,孩子们就读于阿布扎比的国际学校。学校里的学生,来自八十多个国家,因此她们能接触到更多地区的文化。
姐妹俩没什么学业压力,放学就在户外自由玩耍,不超前学习。长远来看,并不会落后,还有很多好处。
(在桑给巴尔岛,我们和海豚同游)
26岁成为妈妈后,我深深发现,养娃的路不止一条,妈妈也不一定要100%为孩子牺牲。
曾经的我,既要适应新的生活节奏,又受到产后激素的影响,一度情绪低落。
后来,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,能外包的事情就找人,只要求自己做一个60分妈妈,我的情绪才逐渐好了起来。
现在,我也会让孩子们知道,妈妈也有做不好的事。如果我也有情绪时,会告诉她们,我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。
我发现,对自己和孩子都不必太严格,更多地接纳彼此的“特点”,而不是当成要修正的缺点,反倒会收获很多惊喜。
(在埃及,我们进入金字塔内部探险)
带娃旅行也一样,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很不容易,但我实际尝试后,发现这正是适合我和孩子们的生活方式。
很多人可能是被自己想象的枷锁控制了,其实一旦行动,就会发现假想的困难并不存在。
虽然,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人生,比如工作、家庭、父母、孩子等,但最终的选择权,还是在自己手中。
即便已经结婚生娃,也别让自己的生命从身边溜走,保持独立,忠于自己,我们总能让生活充满趣味!
(如果想了解更多,欢迎关注本文主人公)
【口述:城市里游牧的无赖女士】
【编辑:水长流】
标签: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