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洞见·姜榆木
语言,往往就是人生的预言。
著名企业家罗伯特·清崎,年轻时遇到过一位当地成功的商人。
(资料图)
他发现对方在和自己交谈时,说得最多的是投资、创业、融资这些和挣钱有关的话题。
清崎很好奇,为何自己父亲不能像他一样富有。
商人没有回答,而是让清崎多留意自己父亲的日常用语。
清崎回家后,很快发现他的父亲一旦聊到钱,所说的话就和商人截然相反:
“你以为钱是树上长的吗?”
“我是印钞票的吗?”
“我宁愿快乐而不是富有。”
概括一下就是:我现在没钱,将来也不会有钱。
清崎后来在《富爸爸投资指南》中提及此事时,不由感慨:
大多数把“没钱”挂在嘴边的人,都是在计划变穷。
01
心理学家理查德·怀斯曼曾请来两批试验对象。
这两批人年龄相仿,社会地位也相差无几,唯一的差别在于:
第一批人常常笑着对人说“我的运气好极了”;
第二批人则动不动就把“我真倒霉”挂在嘴边。
理查德在他们下班回家的路上,撒了几枚硬币。
总说自己运气好的人,几乎都捡到了硬币。
而另一批人全程都在发牢骚,同行人也因为要听他们抱怨,没有留意自己的脚下。
最后,当被告知路上有硬币捡时,他们又苦笑着自嘲:看吧,我就说我运气不好。
语言,往往就是人生的预言。
一个张口闭口都是负能量的人,每天都在求证臆想中的不幸。
哪怕机会靠近,也会视而不见,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。
想起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的故事。
年轻人的父母在车祸中去世,为抚养年幼的弟弟,他不得不辍学打工。
一位老乡同情他的遭遇,将他招进自己的餐厅,不仅每月多发他500元薪水,还有意将他培养成领班经理。
谁知年轻人逢人就说自己的悲惨往事,招待客人时也是长吁短叹,一脸苦相。
时间久了,餐厅员工们变得士气低迷,做事都提不起干劲。
老主顾们也觉得店里气氛压抑,纷纷转去其他餐厅吃饭。
眼看店里的生意一天天变差,老乡无奈之下,只好辞退了他。
年轻人这下更是哀叹自己的不幸,本就没有起色的人生,从此愈加没有指望。
马斯克曾说: 你的人生,永远以你说过的话为上限。
言语就像咒语,你说自我设限的话,真的会画地为牢。
02
《福格行为模型》中提到了驱动行为的三要素: 动机、能力和提示。
一个人即使拥有做某件事的动机,以及完成这件事的能力,但还需要一个提示信号,促使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。
这个提示信号,和他所说的话息息相关。
李白进京一展抱负时说: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
拿破仑成为法兰西皇帝前说:我将比阿尔卑斯山更加高大。
俞敏洪刚刚创业时说:生活可以充满挫折,但我不能失去信心。
那些说出口的话,会悄然融入一个人的意识,形成某种暗示,引导他做出相应的行为。
而这些行为,终将塑造他的整个人生。
法国画家杜兹纳曾在参观纪雷的作品展时,立志要成为同样出色的画家。
朋友看向他那两只空空的袖子道:“你先祈祷上帝让你长出一双能握笔的手吧。”
一般人被如此嘲笑,早就沉默不语,杜兹纳却把自己说过的话,写在床头的笔记本上。
他边写边想:我既然能用脚握笔写字,为何不能夹着画笔画画呢?
经过两年的苦练,他逐渐能够画出基本的线条和轮廓。
这时朋友又调侃他:“别人两周就能掌握的技术,你用两年才学会,就算再练一辈子,也成不了画家。”
杜兹纳又对自己说:既然如此,我为何不直接拜纪雷为师?
他开始打听纪雷的行程,并最终在一场宴会上见到对方。
看到他用脚画完一幅画后,纪雷当场决定收他为徒。
多年后,杜兹纳成为全法闻名的“无臂画家”,而当年对他说丧气话的朋友,依然过着穷困庸碌的生活。
很认同荣格的一句话: 人们被自我意识指引着人生,却总认为那就是命运。
很多时候,话不只说给别人,更是说给自己听的。
03
我刚读研那年,学院组织过一次心理公开课。
主讲老师展示了一幅油画,并让我们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。
老师课后和发言的同学做了简单交流,并在第二节课上告诉我们:
最初发言提到枯叶的人,之后更倾向谈论泛黄的照片、凌乱的杂草和破损的风景画。
而在课上说到绿叶的人,课后聊的则多是成熟的果子、微笑的女人和漂亮的鹅卵石。
人生也如这幅油画,好的意象与坏的意象同时存在。
当你选择去看好的一面,你会看到更多更好的细节,言谈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。
耶鲁大学教授苏珊刚从南非贫民区转学到纽约时,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业,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
焦虑不堪的苏珊,有天向导师寻求帮助,而导师听她哭诉了一个小时后,只回复了一条建议:
每天跟朋友分享至少一件开心的事,无论当天遇到什么烦恼,心情多么低落。
起初,苏珊认为导师只是在敷衍自己。
直到强迫自己按照导师的建议去做,她才发现,只要耐心去感知,每天总会有些小确幸。
比如不错的天气,超市上新了好看的裙子,学科测验出现了她复习过的题目……
每次她跟朋友讲起这些事,对方也乐于分享他们的开心事。
挂在嘴边的抱怨和叹息,在分享的过程中,逐渐被替换成积极向上的话题。
久而久之,她乐观开朗的谈吐,让越来越多的朋友主动靠近她。
她也由此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,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。
佛学中有个“正语”,指的是在放松、无忧、乐观的状态时所说的话语。
常说正语,并非是自我欺骗式的心理安慰。
而是努力在最坏的境遇中,寻找变好的希望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人生本就苦乐参半,不被一时的失意遮挡视线,才能迎来豁然开朗的生活。
▽
曾仕强教授说:“看一个人未来会怎样,就看他现在说什么话,用什么语调说话。”
每个人内心都有两道闸门,一道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,一道带来无休止的内耗。
你用言语打开了哪道门,你的人生就会通向何方。
点个 赞吧 ,口出之言是为令,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说什么样的话。
标签:
相关新闻